巨龙腾飞,金蛇狂舞,欢歌笑语中,又一个蛇年即将来到。
按照传统的十二生肖顺序,蛇年紧随龙年之后。在悠久的中华文化里,虚拟的龙脱胎于实有的蛇。龙以蛇而生,蛇因龙而荣。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龙早已成为国人的精神象征之一。而蛇图腾也同样曾存在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让我们在阖家团圆的新春,共同品鉴内涵丰富的蛇文化。
生肖里为何有蛇
在十二生肖中,蛇不是最凶猛的,可是如果选一个最为可怕的动物,非蛇莫属。原因何在?虎虽然凶猛得多,却在偏远的高山密林里活动。倘若问谁见过老虎,除了在动物园观赏过,在野外不期而遇者少之又少。相反,在农村生活过的很多人都见过蛇。蛇,身体细长,与农村割草捆麦子用的绳子几乎没有两样,肤色多与生存环境的颜色贴近,常常在人们身边潜行却很难被发现。一不留神,或走路踩在脚下,或割草抓在手里。当蛇怒目圆睁着要缠绕、攻击人时,你不被吓得惊叫出声才怪呢。让人害怕的蛇,说不定已经在你家的墙洞里、房梁上、屋檐下,悄悄潜伏不知多少年了,你说恐怖不恐怖!
空口无凭,有千年文字为证。《晋书·乐广传》曾有杯弓蛇影的记载。乐广有次请朋友在家中欢聚饮宴,之后一位好友居然卧床大病。乐广闻讯赶紧前去探望,问及病因,才知道是好友饮酒时,总看见杯中漂浮着一条小蛇。喝干酒,杯中则不见蛇影,如此好几条小蛇下肚,钻胃穿肠,岂有不病之理。乐广听毕一笑,将好友带到家中,指着墙上高挂的一张蛇形弓,说是此物作怪。好友疑虑打消,病体不治而愈。可见古人曾多么恐惧蛇,恐惧得年深日久,恐惧到见蛇影而自危!
可就是如此令人恐惧的蛇,居然位列十二生肖,其因何在?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之前蛇和青蛙是好朋友。那时蛇有腿,而青蛙没有腿。没腿的青蛙很勤快,帮着先民除害虫,保护庄稼。蛇则懒到极致,吃饱了就躺着,若有人惊扰了它的美梦,张口就咬。土地神十分恼火,就向玉皇大帝控诉蛇的罪状。玉皇大帝查证后奖勤罚懒,砍掉蛇的四条腿赐予青蛙。蛇受到惩罚,反省过错,每次反思都要蜕掉一层皮以示自新。蛇为了将功补过,拖着长长的躯体钻洞、潜伏,不声不响地捕食老鼠和害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止死而后已,死去的蛇还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人类作药治病。正巧玉皇大帝要册封十二生肖,悔过自新的蛇就跻身于这个光荣行列。
这个答案该列入优秀答卷,但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传奇故事。审视蛇的家族传统,它能列入十二生肖,其原因或许在一个奇字。大凡动物或走或跳或飞,要靠足、靠爪、靠翅膀,蛇无足、无爪、无翅膀却能行走如飞,快起来连人都追赶不上。说蛇行走如飞,并不夸张。有一种金花蛇,从这棵树到那棵树,根本不用下到树根再爬上去,它不断在空中扭动身躯,很快就落在了另一棵树的树梢,被称为飞蛇。蛇的生存能力强得奇怪,可以在地上跑,在水里游,在洞里钻,在树上飞。蛇在人类先祖眼里就是最神奇的动物之一,神奇得让人们既害怕又羡慕。
或许,人们对这种神奇、神秘动物的敬畏感,是蛇能成为中华民族远古图腾的原因,也是蛇位列十二生肖的重要原因。
历史悠久的蛇崇拜
人们神奇的敬畏感让蛇身价百倍,超凡脱俗,形成了年深日久的蛇崇拜。楚汉相争,刘邦取胜,古代盛传他斩蛇起义的神秘故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当亭长时押送一批民夫去骊山为秦始皇修造陵墓,一天,探路者回来说,前面有大蛇挡道,不敢通过。“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后来,有人看见一个老妇人在斩蛇处哭泣,问她哭为何故?老妇人答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据推测,刘邦当上皇帝后自知出身低贱,便以斩蛇之勇炫耀超人的胆魄。堂堂帝王借助斩蛇立威,此蛇虽死犹荣,将蛇族带入“高光时代”。
借助蛇树立威望,刘邦不是首例,更早的记载在《山海经》中。书中写道:“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巨人夸父与太阳竞跑,追到最西面也没赶上,眼看着太阳落下。口渴难忍的他,喝干了黄河水和渭河水,还是干渴难忍,欲赶往北面的大泽喝水,未到即渴死于中途。他掉下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树林。
夸父为何与太阳赛跑?这可能说明了中华先祖曾观测太阳、研究天文。可在那洪荒时代,由于条件局限归于失败,只留下像灼灼桃花一样旺盛的心志,激励后人。然而,《山海经》的作者觉得还不到位,便竭力拔高夸父的形象。拔高的手法是以蛇衬托,让夸父“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这气魄世所罕见!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里,人祖是伏羲和女娲。《风俗通》中有女娲造人的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还有另一则神话,说是洪水泛滥,先民尽被淹没,唯有伏羲、女娲兄妹存留世上。天帝命令兄妹二人成亲,这才繁衍下众多华夏子孙。传说中的先祖伏羲、女娲是何等身材、容貌?《楚辞·天问》写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释:“女娲人头蛇身。”而郭璞注释《山海经·大荒西经》也同样认为:“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观赏古人为伏羲、女娲所作的画像,二位先祖都是人面蛇身,而且两条蛇身扭结为一体,难分难舍。
传说里,中华先祖是“人面蛇身”,足见炎黄子孙对蛇的崇拜由来已久,历史久远到混沌初开的荒渺时期。
考古发现中的蛇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窥一斑而知全豹,将蛇文化作为望远镜,就可以瞭望到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
放眼北国,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瓮,腹部饰有花纹。这些花纹红底色,黑彩道,有的两道,有的三道,纹路与蛇颇为相似。据专家考证,这些彩陶瓮距今五千年左右。
纵目南方,在吴越地区曾发现三国两晋时期的不少墓葬。墓中盛行陪葬瓷器魂瓶,亦称“魂魄瓶”“谷仓”。这些瓷器上的浮雕图案多是鸟和蛇。为何要把鸟和蛇装饰在“谷仓”上?农业耕种最怕虫害与鼠害。虫害多发生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嫩生生、水灵灵的叶子时常被小虫蚕食,导致粮食减产。鸟雀可以啄食这些害虫,是庄稼的卫士。一旦水稻成熟,老鼠乐享盛宴的时光来了,它贪婪地填饱肚子,还要放肆抢掠,把稻谷藏进自己的洞穴。而蛇是老鼠的天敌,即使老鼠钻进洞穴,蛇仍然可以跟踪追击。将鸟和蛇雕塑在被誉为“魂魄瓶”的谷仓上,意在保卫粮食安全。
远眺西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收藏着一件蛇纹彩陶壶。陶壶上的蛇纹用黑色描绘,蛇头圆大,略微有点尖;蛇颈微细,卷曲处稍稍有点粗,细长的尾巴舒展开去,显得很有力气。这条蛇生动传神,看似素描,却不乏写意之韵。此壶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五千年。在西南四川的出土文物中,蛇形装饰也没缺席。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蛇鹰阴阳形器,成都金沙遗址也出土过蛇形石雕。
注视东部,先民用蛇形纹饰来装扮生活用具的时间更早。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人,就把蛇演变为几何图纹刻画在各种陶器上。到了良渚文化时期,那时的先民喜欢将栩栩如生的蛇图形雕刻在陶器和玉器上。浙江余杭遗址群出土的一块陶片上,饰有蛇纹;浙江奉化名山后遗址出土的两件陶豆残件上,饰有蛇纹;江苏苏州吴中区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鼎盖上,饰有蛇纹;上海金山亭林遗址中采集到的一块陶片,饰有蛇纹;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鼎的腹部与鼎盖,饰有蛇纹;同样是该遗址出土的两件贯耳壶和一件陶豆上,均饰有蛇纹……陶罐、陶豆、陶鼎上的蛇纹屡见不鲜,不胜枚举。专家认为,那时蛇对先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影响,很有可能已成为先民的祭祀灵物,或部族图腾。
聚焦中原,蛇形态、蛇纹饰在考古发现中仍没有缺席。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就发现过蛇纹。陕西渭南地区出土的鸟龙彩陶盆,那鸟就是“鸟首蛇身”,纹饰与蛇别无二致。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拓片《嫦娥奔月》,左上方雕刻的是一轮圆月,月轮中央伏卧一蟾蜍;画面主体刻着作飞升状的嫦娥。画面空白处云气缭绕,九星散布。引人注目的是,这翩然成仙的嫦娥居然也是人身蛇尾。
近年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频频出现在荧屏上。如果你见过实物,会发现那陶盘上环绕的似乎是一条蛇。不过仔细分辨,这条蛇已经在悄然变化。它的身体上不是蛇纹,而像鳄鱼的斑纹;头部两侧的方形似耳,与无耳的蛇有别;牙齿为锯形,与蛇的牙齿不同;口衔枝状物,犹似嘉禾。这是一条按照人的愿望正在变化为龙的蛇。
陶寺龙盘发人深思,一下让我想到了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记载: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第一个画出蛇的人,因为给蛇添足失去美酒,而被第二人享用了。自古以来,画蛇添足者都被视为蠢人,不过,若是换一种眼光看,这位添足者未必不是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画蛇添足,让蛇迈开了向龙转变的第一步,再添角、添须、添尾……就是当代腾飞寰宇的中国龙。难怪世人这样概括龙:“牛头马面蛇身子,鸡爪鱼鳞虾尾巴。”
此时再来看那位因画蛇添足而丢掉美酒的人,他非但不愚蠢,而且目光远大,不为杯酒陶醉,志在创造代表炎黄子孙伟大理想的中国龙。
话说回来,从陶寺龙盘到画蛇添足,龙的形象在演进中千变万化,但无论其形态如何演变,以蛇为主体的特征,却亘古不变。
无处不在的蛇民俗
供奉四方神灵,是民间久有的习俗。若是建庙,无论大小都会有四方神灵在周边护卫。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早已成为定式。青龙、白虎、朱雀,都是一种动物,唯有玄武由两种动物组成,一种是龟,一种就是蛇。尤其在道教庙宇之中,龟蛇合成的玄武形象屡见不鲜。
在民间,曾有信奉“五仙”的习俗,东北地区尤甚。五仙是狐仙、黄仙、白仙、灰仙和柳仙。狐仙是狐狸,黄仙是黄鼠狼,白仙是刺猬,灰仙是老鼠,而柳仙就是蛇。蛇怎么会成为柳仙?这与神话里共工的臣属、凶神相繇有关。相繇,又称相柳,《山海经·海外北经》写道:“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相柳,其原型就是蛇。因此,把蛇称作柳仙顺理成章。也有人认为,柳仙是对蛇的赞美。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微风吹来,条条飘逸飞舞,婀娜多姿,总让人联想到娇柔的女子。自古以来,文人喜欢用杨柳腰形容女子纤细的身材,柳叶眉也是古代美女的标志之一。蛇,身肢柔和,可与柳树、仙女媲美,封为柳仙自然而然。
民间对蛇的崇拜很多,江南更为普遍。江苏宜兴人将蛇称为“蛮家”“苍龙”。他们认为,蛇能带来吉祥好运,形成了在元宵节、二月二、重阳节祭祀家蛇的习俗,称之“请蛮家”或“斋蛮家”。台湾排湾人自称百步蛇后裔,喜欢用蛇装饰自身,不少妇女将蛇纹刺在手臂上,以此为美。排湾族酋长家里的用具多装饰蛇图案。
天南海北扫描了一圈,却忘了自己本就是在蛇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孩童时期生活在乡村,哪怕家里粮食再少、白面再缺,清明节前一日母亲都会蒸一个雪白的馍馍,圆鼓鼓的馍馍上盘坐着一条蛇,人称“蛇馒头”。蛇馒头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的祈盼。那为何不蒸个龙馒头?因为在封建社会,龙是天子的专利,平民不敢僭越,民间百姓就以蛇代替龙表达心愿。
清明节天色微明,我和一群伙伴便拿到了蛇馒头。此时即使垂涎欲滴,也不能马上张口啃食,而要去村里最高的白杨树下,把蛇馒头朝上空抛,嘴里还要大声喊出:“白杨高,白杨高,请吃馍呀树梢梢,让我长得与你一般高!”同时,双手接住下落的蛇馒头,这才能大口享用。
古典文学中的蛇
何止民俗风情,打开中国文学宝库,蛇同样活跃在其中。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在《诗经·小雅》中,女子梦见蛇能生女孩,说明蛇是吉祥之兆。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在《楚辞·天问》中,屈原借助蛇揭示一些人贪婪的欲望。蛇嘴何其小,象身何其大,小蛇哪能吞下大象。此语流行于民间,变作“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将蛇写进《草书歌行》。怀素的草书能够“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狂颠得犹如酒后的李白。不过,李白再狂颠也还有几分清醒,那怀素的笔墨落在纸面是何状态?“时时只见龙蛇走”,书法酷似龙蛇起舞,真是水平高超!
西晋文学家傅玄奋笔疾书:“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飞不须翼,行不假足。”快哉,快哉!
让我们穿越时空,再将目光投向伏案写作的柳泉居士蒲松龄。他正在写《聊斋志异》,写狼,写鼠,写狐狸,写着写着,写到了蛇,兴趣更浓了。写了一篇《螳螂捕蛇》,不尽兴;又写一篇《豢蛇》,还不尽兴;再写一篇《蛇人》。《螳螂捕蛇》中,小小的螳螂居然爬上如碗粗的巨蛇头上,啃咬不放。蛇疼痛难忍,“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可就是制服不了微不足道的螳螂。最终,蛇被螳螂割裂皮肉而死去,这是蛇的败绩。蒲松龄似乎并不甘心,继续写蛇。
《豢蛇》中,蛇变得驯顺了。一位老道士养蛇,蛇多且大,大的“粗十余围”,小的“约可五六围”。蛇见到生人就怒目而视,道士呵斥即乖乖闪到一边,蛇犹如家中的狗一样乖巧。
再写到《蛇人》,文中的蛇有了人情味。蛇人以耍蛇为业,他曾经养了两条蛇,分别叫大青和二青。后来,大青死去,二青也不见了,蛇人不胜伤心。忽一日二青复归,还带回一条小蛇。蛇人转悲为喜,称小蛇为小青。几年后二青长得太大,只好放还野外。又过了数年,一次蛇人外出,被一条大蛇追赶,回头看发现蛇头顶有个红点,认出是自己养过的二青。蛇人放出箱子里的小青,两条蛇“交缠如饴糖状”。蛇人将两条蛇一起放走,之后再没听到二青追赶吓人的闲言碎语。
还有一篇《蛰蛇》,写出了蛇的神奇。一私塾挨近野外,厕所紧靠石壁。有个书童如厕很长时间不见出来,先生去看,惊奇不已。只见书童“起空中二三尺,倏起倏坠,移时不动”。原来,“壁缝中一蛇,昂首大于盆,吸气而上”。真是奇观!蒲松龄笔下的蛇多种多样,篇篇精彩。
魅力无穷的《白蛇传》
明代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关于蛇的最完整、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
冯梦龙小说不仅扩充了此前的一些传说故事,还赋予白蛇少见的人性。由白蛇变化而成的白娘子爱上了许宣,与他结为夫妻。白娘子虽几番被道士、高僧窥破真身,仍痴心不改,真情不移。然而,世人仍把她视作妖孽,最终,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冯梦龙最初本是借助白娘子的故事,劝说世人不要像许宣那样贪色着魔,何曾想到他的妙笔,激发了民众对白娘子的怜悯之心和对爱情的渴望之情。无数人口耳相传,又经过文士的整理和改编,故事演变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
《白蛇传》中的白蛇白娘子,一心一意爱着许仙。(许宣在新演变出的故事中,已改名为许仙。)白娘子与许仙成婚,不再给许仙带来麻烦,二人过着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故事里的矛盾和冲突皆来自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的蛊惑。许仙听信法海的劝说,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现出蛇形的白娘子吓死了许仙。白娘子冲破重重艰险,取得灵芝仙草,救活了夫君。然而,许仙再次受到蛊惑,被法海软禁于金山寺。白娘子带着小青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许仙趁乱逃出来,有情人才重又团聚。这一来,纯情的白娘子更为世人喜欢,不仅在故事中讲述、弹词中传唱,还在戏台上演出、电影中放映。《白蛇传》被公认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最为动人的一个。
姑且不说其他形式的《白蛇传》如何动人,仅戏剧中的白娘子形象就醉人心田。醉人的不仅是颜值,更是白娘子善良的心灵。我的家乡流行蒲剧,每次唱《白蛇传》,乡村宽阔的戏台都会爆满。当那白娘子亮相一唱,顿时安静得如同杳无人迹的空谷。至今我还记得白娘子的几句唱词,“自从你离为妻悄悄出走,哪一夜我不等到你月上高楼。对明月思官人我空床独守,思官人常使我泪湿衫袖。我把咱夫妻情思前想后,怎不由我女流辈愁上加愁。一愁你出门去遭贼毒手,二愁咱夫妻情恩爱难丢,三愁你茶饭不可口,四愁你衣服烂无人补绣。”不待演员把白娘子思念许仙的唱段唱完,台下已爆出山呼海啸般的叫好声。在我看来,人们大声叫好固然因为演员的唱功,更因为演员以白娘子白蛇之口,唱出了世人心中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许多与蛇相关的地名。深圳有闻名全国的改革开放前沿蛇口,武汉有扮靓诗词的蛇山。南京不仅有蛇山,蛇山下还有蛇山巷。以蛇为名的村庄那就多了,蛇盘村、蛇塘村、蛇骨村、蛇伸头村,分布在全国各地。北京周边更是把带有蛇的地名多样化了,有蛇鱼川、蛐蛇梁、蛇水湾,还有青蛇岭。辽宁大连有蝮蛇成群的蛇岛,此外广东汕头、湖南永州、福建漳州等城市,都有蛇城之称。
蛇地名、蛇风俗、蛇文化,从古至今,与我们相携前行。感谢中华先贤,他们创设了十二生肖,将动物与我们的生命密切关联在一起;他们创造了生肖文化,传给了我们民族和谐共生的精神基因。(作者:乔忠延,系山西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