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消失记
▲田林路 65 弄改造后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金志 程思琪 郑钧天
早上9点,上海徐汇区田林新村街道田林路65弄里狭窄的小路上,一下挤进两辆搬场车。搬家师傅们正为搬运居民的行李家具忙碌着。自打田林路65弄旧住房成套改造启动以来,小区内每天都有十几辆搬场车进进出出。
随着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推进,田林路65弄旧住房改造项目仅用45天,就实现了100%自主签约,昔日的工人新村迎来焕新生机。
田林路65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小区内厨卫合用的情况比比皆是,最小房屋使用面积仅13.5平方米。随着岁月流逝和城市发展,工人新村逐步老去。
因为生活环境逼仄,很多人家都想方设法在楼道天井内搭建外挂式空间,作为厨房或淋浴间使用,形成了社区“吊脚楼”。楼道内屋面漏水、墙面开裂、线缆横行的问题随处可见,给居民生活埋下许多安全隐患。
楼跃民一家三口常年居住在田林路65弄,对老屋的困境深有体会。“经常看到老鼠从下水道爬出来,还有蟑螂、鼻涕虫。”楼跃民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回忆过往生活的不易,“四五户人家共用一间厕所,洗澡只能在厕所间装个莲蓬头将就。”
为了让老旧小区的居民过上新生活,在徐汇区委、区政府“三旧”变“三新”的部署下,2023年下半年田林路65弄旧住房成套改造正式启动。
旧区改造,历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想把这件造福群众的民生实事办好并不容易。
田林路65弄成套改造项目涉及2500人,共计1044证。“1000多本房产证,总有人有不同意见。还有人家庭有困难,想借这次旧改一并解决。种种问题,都随着旧改浮出水面。”田林街道党工委书记虞勇斌说,如何推进旧改,是对基层干部的一大考验。
家住65弄的居民赵先生患尿毒症需每周三次血透,夫妇俩没有孩子,赵先生的老伴也有高血压、糖尿病,实在没有精力打包搬家。在党建引领下,田林街道内的一批党建联建单位积极参与旧改工作,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各类生活服务。与赵先生一家结对的电力安装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帮助他们寻找过渡房源、打包整理,解除其后顾之忧。
推动旧住房改造,要将民主原则贯穿其中。针对居民提出的改造后增加小区停车位、增设适老化设施等需求和建议,徐汇区房管局和田林街道共同牵头,多轮次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改造项目建筑师刘小娣手头,打印出的设计稿堆成了一摞:安置房型初步定下16种方案,通过调整房型的进深和面宽,再衍生设计出不同的回搬房型方案,根据居民意见不断做增量、完善配套。
田林路65弄旧改还是徐汇首个全过程电子化签约的旧改项目。依托信息化平台,1044证的房型图、旧住房更新(拆除重建)协议、改造确认单等资料悉数录入系统。
全程电子化签约不仅可以实时展示签约进度,还确保政策惠及“零差错”,每一个信息、每一个记录、每一个点击都留下了可查究的轨迹。
田林一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俊峭告诉记者,根据规划,项目会拆除原有的十二幢旧房屋,新建六幢8层和两幢11层带电梯住宅,居民按“拆一还一”的原则回搬,不但每户都比原先多了独用厨卫和阳台,小区里还增建了地下车库和配套用房。
项目生效当日,田林路65弄的居民们纷纷聚拢在弄堂中庆贺,一位居民阿婆还敲起了锣鼓。谈起旧改搬迁,这位阿婆笑得合不拢嘴:“早都准备好了,今天大家开心,一定要热闹热闹!”
如今的田林路65弄,旧改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施工区内张贴的项目改造效果图上,一幢幢明亮宽敞的住宅楼,不仅是即将拔地而起的新房、触手可及的幸福,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